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医药学概论 案例版 郝丽莉 主编 2009年版
中医药学概论 案例版 郝丽莉 主编 2009年版

中医药学概论 案例版 郝丽莉 主编 2009年版

资料大小: 349.87 MB
文档格式: PDF文档
资料语言: 简体中文
资料类别: 医药
下载说明:
推荐信息: 概论   案例   主编   中医   药学

本地下载(30点)  备用下载(30点)

内容简介
中医药学概论 案例版
作者:郝丽莉 主编
出版时间:2009年版
丛编项: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中医药学概论(案例版)》是涵盖中医药学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三部分内容的一本教材,是学习中医药学知识的必修课程。教材第一部分为中医学基础,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体质、病因、发病与病机、诊法、辨证、预防康复与治则、常见病辨证论治等内容。第二部分为中药学,含总论、各论两部分,各论中重点介绍了240味常用中药的分类、来源、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现代研究及重点药味间的配伍阐释、功用比较等内容,并增加了每味药的应用链接,列举了该药已应用的成药;简要介绍了130余味一般中药的分类、入药部位、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第三部分为方剂学,介绍了127首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传统应用、现代应用)、方解、方歌,并在每类方剂后附力口介绍了常用中成药的组成、功效、主治、用法、注意事项等内容。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中医学基础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第2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含义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含义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第3章 气血津液
第一节 气
一、气的含义
二、气的生成
三、气的功能
四、气的分类与分布
第二节 血
一、血的含义
二、血的生成及运行
三、血的功能
四、气与血的关系
第三节 津液
一、津液的含义
二、津液的代谢
三、津液的功能
第4章 脏腑
第一节 五脏
一、心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
第二节 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三节 奇恒之腑
一、脑
二、女子胞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二、脏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六腑之间的关系
第5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脉
二、络脉
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的病理作用
三、经络的诊断作用
四、经络的治疗作用
五、经络的防病作用
第三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二、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相合关系
五、十二正经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
第四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作用
二、任督脉的分布
第五节 针灸基础
一、腧穴
二、针灸方法
三、拔罐法
第6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的形成与分类
一、体质理论的形成
二、体质分类
第二节 影响体质的因素
一、先天因素
二、年龄因素
三、性别差异
四、饮食因素
五、劳逸因素
六、情志因素
七、地理因素
八、疾病针药因素
第三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个体易感性
二、指导辨证
三、指导治疗
第7章 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疠气
第二节 内伤病因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
三、劳逸失度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一、痰饮
二、瘀血
第8章 发病与病机
第一节 发病
一、正气与邪气
二、发病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津液失常
第9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态
四、望头颈五官
五、望舌
六、望排出物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一般问诊
二、问常见症状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
第10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表里辨证
二、寒热辨证
三、虚实辨证
四、阴阳辨证
五、八纲辨证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三节 气血辨证
一、气病辨证
二、血病辨证
三、气血同病辨证
第11章 预防康复与治则
第一节 预防与康复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三、康复
第二节 治则
一、治病求本
二、扶正祛邪
三、三因制宜
第二篇 中药学
第1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2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储存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一、植物药的采收
二、动物药及矿物药的采收
第三节 中药的储存与养护
一、饮片常见的变质现象
二、引起饮片质量变异的因素
三、饮片的储存方法
第3章 中药的炮制
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
第二节 炮制方法
第4章 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 四气
一、四气的含义
二、四气的确定
三、四气的临床意义
第二节 五味
一、五味的含义
二、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三、五味理论的临床意义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升降浮沉的含义
二、升降浮沉的确定
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第四节 归经
一、归经的含义
二、归经的确定
三、归经的临床意义
第五节 毒性
一、毒性的含义
二、影响毒性的因素
三、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第5章 中药的应用
第一节 中药的配伍
一、配伍内容
二、应用原则
第二节 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二、妊娠用药禁忌
三、服药饮食禁忌
四、证候禁忌
第三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
一、药物方面
二、应用方面
三、患者方面
第四节 中药的用法
一、汤剂常规煎法
二、汤剂特殊煎法
三、服药方法
第6章 解表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麻黄桂枝紫苏
生姜荆芥防风
羌活白芷细辛
香薷藁本苍耳子
辛夷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薄荷牛蒡子蝉蜕
桑叶菊花葛根
柴胡升麻蔓荆子
淡豆豉
第7章 清热药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石膏 知母栀子
夏枯草 芦根 天花粉
淡竹叶 决明子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黄芩 黄连 黄柏
龙胆 苦参 秦皮
白鲜皮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忍冬藤 连翘
大青叶 板蓝根 蒲公英
鱼腥草 穿心莲 野菊花
山豆根 射干 贯众
白头翁 马齿苋 红藤
败酱草 蚤休 熊胆
青黛 紫花地丁 鸦胆子
土茯苓 半边莲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195)玄参(195)牡丹皮(196)
赤芍(196)紫草(197)水牛角(198)
第五节 清虚热药
青蒿(198)地骨皮(199)银柴胡(200)
胡黄连(200)白薇(200)
第8章 泻下药
第一节 攻下药
大黄(204)芒硝(205)芦荟(206)
番泻叶(208)
第二节 润下药
火麻仁(206)郁李仁(207)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甘遂(207)牵牛子(208)芫花(209)
京大戟(209)巴豆(209)商陆(209)
第9章 祛风湿药
第一节 祛风湿散寒药
独活(211)蕲蛇(212)金钱白花蛇(212)
木瓜(213)威灵仙(214)川乌(214)
草乌(215)乌梢蛇(219)伸筋草(219)
海风藤(219)雷公藤(219)
第二节 祛风湿清热药
秦艽(215)防己(216)桑枝(217)
穿山龙(219)稀莶草(219)络石藤(219)
丝瓜络(219)臭梧桐(219)
第三节 祛风湿强筋骨药
桑寄生(217)五加皮(218)狗脊(219)
千年健(219)
第10章 化湿药
广藿香(221)苍术(222)厚朴(223)
砂仁(223)白豆蔻(224)佩兰(225)
草豆蔻(225)草果(225)
第11章 利水渗湿药
茯苓(227)猪苓(228)泽泻(229)
薏苡仁(229)车前子(230)滑石(230)
木通(231)通草(232)海金沙(232)
萆薢(233)茵陈(233)金钱草(234)
虎杖(234)香加皮(235)瞿麦(235)
篇蓄(235)地肤子(235)石韦(235)
灯心草(235)
第12章 温里药
附子(237)干姜(238)肉桂(239)
吴茱萸(240)小茴香(240)花椒(240)
丁香(241)高良姜(242)八角茴香(242)
胡椒(242)
第13章 理气药
陈皮(243)枳实(244)枳壳(245)
木香(245)香附(245)青皮(246)
川楝子(246)薤白(247)乌药(247)
沉香(248)佛手(248)大腹皮(248)
化橘红(248)柿蒂(248)玫瑰花(248)
第14章 消食药
山楂(250)神曲(251)麦芽(251)
鸡内金(252)莱菔子(252)谷芽(253)
第15章 驱虫药
使君子(254)苦楝皮(255)槟榔(255)
南瓜子(256)鹤草芽(256)雷丸(256)
榧子(256)
第16章 止血药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地榆(258)白茅根(259)小蓟(259)
大蓟(260)侧柏叶(260)槐花(261)
苎麻根(265)棕榈炭(265)
第二节 化瘀止血药
三七(262)茜草(262)蒲黄(263)
第三节 收敛止血药
白及(263)仙鹤草(264)藕节(265)
紫珠(265)
第四节 温经止血药
艾叶(265)灶心土(265)炮姜(265)
第17章 活血化瘀药
第一节 活血止痛药
川芎(267)延胡索(z68)郁金(269)
姜黄(269)乳香(270)没药(270)
五灵脂(271)
第二节 活血调经药
丹参(271)红花(272)番红花(273)
桃仁(273)益母草(273)茺蔚子(274)
牛膝(274)鸡血藤(275)王不留行(279)
第三节 活血疗伤药
土鳖虫(276)马钱子(276)骨碎补(279)
血竭(279)苏木(279)自然铜(279)
第四节 破血消癜药
水蛭(277)莪术(278)三棱(278)
……
第18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19章 安神药
第20章 平肝息风药
第21章 开窍药
第22章 补虚药
第23章 收涩药
第24章 其他药
第三篇 方剂学
第1章 方剂学概述
第2章 解表剂
第3章 泻下剂
第4章 和解剂
第5章 清热剂
第6章 温里剂
第7章 补益剂
第8章 固涩剂
第9章 安神剂
第10章 开窍剂
第11章 理气剂
第12章 理血剂
第13章 治风剂
第14章 治燥剂
第15章 祛湿剂
第16章 祛痰剂
第17章 消食剂
第18章 驱虫剂
主要参考文献
中药药名笔画索引
中药药名拉丁索引
方剂名笔画索引